老山,曾经轰轰烈;老山,曾经举世瞩目。老山十年作战我是参与者也是目击者,我在那里经历过血与火,我把青春放在那里。 尽管前年的4月我在离开那里24年后有一次故地重游,但并不能释放我内心的激情;那是我军校毕业任职的“边防钢七连”的老战友组织的別离30年后的战友聚会。而这一次是我入伍当兵经历人生起步的重要时刻的“戍边英雄连”的老战友组织的“4.28”收复老山作战34周年纪念聚会。 我18岁的人生从那里起步。1980年10月,中越边境硝烟正浓之时,我满腔热血报名应征。为了体重达标我专门在县武装部旁边的面摊吃了一大碗面条,喝了一大碗开水才96斤的体重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与同县的600多名战友一同开赴云南边防。集训三个月分到边防十一连,连长指导员还沒有认识我就加强到了十二连,于1981年5月接守刚刚收复的扣林山主峰阵地。 扣林山主峰阵地在老山一侧,收复扣林山阵地对收复老山阵地极为重要。 在扣林山,在十二连,虽然我只战斗生活了一年,但这一年不仅仅是360天的概念,这是我人生最艰苦的岁月,是给我历练最关键的时日,我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锻造了自己的意志和品质。 接守阵地的第一天,辗转劳累背着弹药和背包,爬上扣林山主峰我一动也不想动。但还得修工事,筑掩体,挖猫耳洞。那一夜,我挖的猫耳洞只把我的头放进去脚还在外边蜷缩着就过了大半个晚上。 我们连队100多名干部战士分别驻守在大小数十个阵地和哨位上,有数十个伙食点,也有数十部电话用于作战联系。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的防御作战任务,不能互相走动,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和连队的很多战友都未曾见过面,直到我离开连队都素不相识。所以我这一次去老山回扣林,就要与我那曾经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相识相聚,共话那个艰苦岁月的战火人生。 扣林山的岁月过去了36个年头,至今难忘,有的甚至历历在目。特别是刚接守阵地初期,除了站岗几乎天天都是冒着敌人的炮火从山下抬波纹钢,扛水管,背弹药,到雷区砍竹子,到阵地侧捡柴火和挖坑道,修工事。这么辛苦,这么劳累,吃水用水都还要到山下去背。很多次我天不亮冒着浓雾去背水怕有敌情,把手榴弹的拉火环都拉在手上,作好了与敌人遭遇时同归于尽的准备。白天挖工事臭汗和泥沙混在一身不能洗澡只能简单擦擦,晚上眼晴都睁不开还要站哨六个多小时,有时还可能遇敌人来阵地偷袭,真的是太困了咬咬牙关还得坚持。而生活说不上是生活,由于作战原因不便保障,大部分时间吃的是压缩饼干,压缩了的用铝皮包装的被战友们称作"钢板菜"的干青菜。有大米饭吃有新鲜蔬菜吃大家都无比珍惜。遇有吃不完的米饭和菜汤都留着在饿了时加一点固体酱油拌着再吃,那个香比过年吃肉都还有滋有味。 在扣林山整整一年都坚守在阵地,一年时间我都没有到过县城,仅有过几次下阵地都只能到就近的边境乡镇猛硐和村寨坝子。阵地上的枯燥寂寞可想而知,主要的娱乐是听收音机看报纸和杂志,还有就是打扑克下象棋之类的。收音机只能收一两个台,往往还信号中断;报纸杂志不是天天都有新的,后勤保障的骡马几天才上来一次,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带上报纸,所以很多报纸和杂志是读了又读看了又看,特别是杂志经过了无数战友的手已经都烂了还不能丢掉;扑克也是打烂了还在打;象棋是棋盘都没法用了还在坚持用,有的战友干脆就用报纸画个棋盘或者找个合适的石板做棋盘。下阵地到镇上去寨子,不是去喝酒,不是去逛街,而是去买些信封,买些牙膏之类日用品,就赶紧原路返回,否则有敌情,否则踩着地雷,否则遇着敌人打炮。 虽然我离开连队之后,连队才被中央军委授予“戍边英雄连”光荣称号,英雄的旗帜上没有我的鲜血,但一代一代十二连人打下的坚实基础铸就了连队的辉煌,塑造了十二连的精神。是这种无私奉献奋斗前行的精神滋润了我,造就了我,使我后来成为十二连的先进战士能有机会考上军校,能够为共和国的边防站十年岗,为共和国的国防尽十八年忠,并且在部队四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转业回到地方在工作岗位上也多次受到县委的表彰。所以我要去老山,去“戍边英雄连”寻找我的根,寻找我的人生,寻找我的力量。如果没有这样的力量,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寻找这样的力量,我的未来饭将不香,酒将无味,觉将难眠。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